從認識老店到社區參與:「蹤油老店」社區項目推動社區意識和凝聚力

MakerBay由2022年10月至2023年3月舉辦了「學匠油蹤」社區項目,帶領參加者探索油蔴地並認識各式各樣的手工藝,最後大家合力製作了一架用於社區的木頭車——「匠油號」,藉此改變大眾逛老店會有壓力的刻板印象。完成了第一階段後,我們透過社區考察和街訪收集普羅大眾對老店的印象,又與老店店主交流了解更多店舖和油蔴地的故事,著手籌備下一階段。

根據街訪收集到的資訊,說起老店大部分人都會聯想起人情味,但亦有不少人因為覺得老店有距離感、店主不友善和店舖環境不整潔等刻板印象,不曾踏入或嘗試認識生活周遭的老店。然而,我們也不能否定老店盛載著的社區歷史和故事,塑造了今時今日的社區。有見及此,第二階段的社區項目以「蹤油老店」為主題,透過三個不同形式的活動和參加者走進社區、認識油蔴地,連結人和社區。

第一個活動「中秋尋寶遊」舉辦時間合適逢中秋節,我們以猜燈謎讓參加者了解各店鋪的特色故事,並特別製作了社區地圖,邀請參加者走訪各地點,與店家交流,更深入地認識油蔴地社區。第二個活動「包裝的縁由」包括探訪油蔴地老店及學習製作竹籃,透過體驗和學習,了解傳統包裝和竹藝的價值和重要性。第三個活動「社區大夫」則鼓勵參加者關注並解決社區問題,例如改善公園休憩設施,並以西貢街遊樂場為藍本,設計及改良遊樂設施。

 

最後項目以「油蹤蹤油展」作為兩個階段的總結,展示各活動內容及參加者的製成品同時,鼓勵大眾反思自己和社區的關係,由自己做起,從而推動社區意識和凝聚力。

中秋尋寶遊-探索社區和認識老店

老店未必是我們日常生活會踏足的地方,覺得有距離、沒有東西可以買,事實只是我們不曾了解。藉著中秋猜燈謎,參加者由全新角度認識油蔴地的人和事,更與社區建立聯繫,發現油蔴地親切的一面。

活動以遊戲的形式鼓勵大眾探索社區,走進日常未必會去的店舖收集印章,最終成功吸引約一百人參與,大部分以親子形式參加。有些家長帶著子女重遊自己成長的地方舊地,一邊穿梭熟悉的街道一邊與子女分享兒時的油蔴地。這也是一種口述歷史、一種承傳吧。而平時一臉嚴肅的店主竟然都投入遊戲,刻意收起印章,好讓參加者詢問印章後延續話題,為活動增加挑戰和趣味性。

合作店舖包括:

  • 明生鋼竹蒸籠廠
  • 泗祥號
  • 心心士多
  • 鉅記欄
  • 永隆繡莊
  • 大安茶冰廳

感謝各店舖的參與,分享他們的故事,與參加者交流。

包裝的縁由-了解傳統包裝,體驗傳統技藝

貨物包裝的物料和方式反映人們舊時的智慧與工藝,幼細竹條可編織不同的形態,製作成竹蘿、蒸籠、筲箕等器皿。然而,隨著塑膠和紙箱盛行,傳統的包裝方式逐漸被淘汰。 

為了讓參加者體驗傳統包裝和竹藝,我們事前拜訪了竹藝大師呂明師父,向他請教製作竹籃的技巧,然後再教授參加者。活動上半部分為淺遊社區,我們拜訪了在油蔴地屹立超過五十年的裕昌膠袋紙品快餐用品行,聽店主分享店舖當年的小故事,以及早年的包裝方法及用料。而下半部分則是竹藝包裝工作坊,參加者在天后廟的觀音廟嘗試製作竹籃,進一步體驗傳統技藝和反思老店的價值和重要性。

對初次接觸竹藝的參加者來說,理解竹編技巧、認識六角編的結構,和製作一個竹籃並不容易。第一次工作坊後,我們亦改變了教學流程,預先製作了竹編步驟供參加者參考,這也反映傳統技藝的難度與心思。

社區大夫-共創工作坊

當社區出現問題,如照明不足或缺乏休息處,居民除了尋求政府部門協助,其實只要有心,每個人都可以貢獻社區,解決各種問題。抱著這個初衷,我們招募了六位不同專業的朋友成為「社區大夫」,通過觀察和訪問街坊了解他們的需要後,我們決定針對長者運動設施與不同種族的兒童共融,以共創形式製作原型,最後在西貢街遊樂場進行社區實驗,嘗試為油蔴地把脈診症。

A More Comfortable Elderly Park

許多長者常在公園消磨時間,但公園的長椅不舒適,運動設施不多,而且有些人長時間霸佔運動設施,導致他們無法使用。「舒適椅」是一款專為長者設計的公園椅子,配有咕𠱸和腳踏運動功能。測試後用家指出需要更穩固的手柄,可調節的部件,並且不能設計得太舒適以防霸佔,顏色也應低調避免吸引旁人注意。

舒適椅

A Playground That Doesn’t Belong to Me

雖然西貢街遊樂場有大量空間可供小朋友玩樂,但大部分使用者是少數族裔兒童,導致本地人不敢帶小朋友到該處。「圓融圈」是一款遊樂設施,小朋友可以挑戰將球拋進不同大小的圓圈內,希望藉此解決社區內兒童遊樂設施不足,並鼓勵不同種族的小朋友一起遊玩。測試後發現,不同年齡和國籍的小朋友都能立即參與,但建議使用較軟的球以確保安全。

圓融圈

經過是次活動,我們希望大家明白每個人的小小參與都能為社區帶來改變。不只社區的大問題值得關注,這裡的小問題都值得被看見。

油蹤蹤油展-總結同時是發掘的過程

最後的「油蹤蹤油展」,我們短租了油蔴地的一間地舖,一手一腳重新佈置展覽場地,設計了竹藝體驗區與留言板反思社區連繫,亦展出了油蔴地老店展品與社區大夫成品。

「油蹤蹤油展」不僅總結了我們過往一年多的經歷,亦同時讓我們以全新方式重新連結社區。有賴這次機會,我們得以與社會各界分享我們籌劃社區項目的經驗,並與大家交流。參加者包括希望了解他們與社區關係的朋友、志同道合的夥伴,以及過往活動的參加者等。 

「油蹤蹤油展」

有些年長的街坊雖然不太認同活動的目的,無論正面或負面的意見,我們都視之為寶貴的反饋,提醒我們要站在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我們也觀察到,大部分參加竹藝體驗的參加者原本認為可以在短時間內完成一塊杯墊的編織,但實際上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有些人甚至選擇放棄,或者「簡化」編織方式,用自己的方法製作杯墊。這個體驗區讓更多人接觸傳統技藝,並思考當中的價值進行。

展覽雖然看似是社區項目的最後一步,但實際上,連續九日的展覽是我們了解社區的過程。還記得最初佈置場地時,我們常常到附近的店鋪購買零件和借用工具。有些師父看起來可能很嚴肅,但當我們有問題需要請教的時候,他們都熱心地幫助我們,並樂意借出工具。附近的五金店也因為對活動感到好奇,開始與我們交流,之後每天見面都會打招呼。這種人情味,正是油蔴地店鋪的獨特魅力。

經過這14個月的經驗,我們將繼續思考社區項目的未來發展方向,如何實現社區參與同時,也能達到新舊融合,改善社區,創造新的價值。

相關文章

回應

本網站使用 Akismet 來減少垃圾郵件。了解如何處理您的評論數據

Ms. Angie Zhou

Education Specialist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Angie Zhou is an Education Specialist at MIT App Inventor. She was the founder and CEO of Dreams Come True in Shenzhen, where she developed online coding courses for kids. She also has previous curriculum development, teaching and staff training experience at First Code Academy in Hong K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