賦予垃圾新生命張瑋晉:設計師是環保的先驅者

「我叫張自己瑋晉凱文,我是一位產品設計師。」這是凱文介紹的開場白,但他不是一位普通的產品設計師,他是專把「垃圾」升級造成整體產品的「垃圾設計」師」。凱文曾稱,因為自己是用別人笑過垃圾的材料製作自己的產品,叫“垃圾設計師”大眾會更容易明白他的創作。他認為「升級再造」(Upcycling 不單能減少資源的資源),希望可以引導反思自己的消費模式,從而珍惜地球的資源。

Q1.為什麼經常會升級再造?

那時我設計畢業後便便學習設計產品設計畢業後便便在完成電芯公司工作芯,那時每天的工作就是電產品,慢慢我發現每天也有很多電芯被棄置了。真正需要新的資源來做產品設計,舊的資源被棄置的資源也可以改造為特殊的物品。所以我便毅然選擇轉而投身於循環的行業。

Q2.你認為設計師在環保方面的角色是什麼?

我回到社會上每天浪費很多物資,而多出來的貨物實際上未必要棄置,只要花時間整理也可以用,有很多的未來。所以我覺得做升級是為了教育,希望如何發表意見做才是最好的。而設計師在促進環保上除了是一個勸說的角色,同時也是一個先驅者。利用多出的材料做創作,將變成其有用的產品,希望可以讓大眾研究自己的消費模式,從而在重新購物時改變。

除了普通大眾的消費模式外,我覺得設計師也有能力去影響商界和政府為環保做出改變。的要求後,我選擇用環保的方式去完成委託,目的是希望讓委託人明白設計也可以環保,從而希望委託方下一次也可以考慮環保的設計方法。而這就是設計師可以為環保做的到的工作。

(Kevin向大家介紹他的其中一項產品)

Q3.你最想為過去的自己說的一句話是什麼?

回望過去,我亦曾在升級創作的路上翻牆,一開始可能真的很順利,這些都是我成長的經驗。創作。但我也沒有放棄自己的事,一直在繼續升級再造的產品設計。「未來會順利的,放心繼續做下去吧。」自立門戶做升級,馬不知道要做什麼,沒有一個明確的目標,所以那時的自己最需要的是一些鼓勵。我也覺得一個創客一定要堅持和實踐理想的精神,如果半途而廢就不會成功。

Q4.你覺得現在環保行業的發展樂觀嗎?你對環保行業有什麼期望?

相比2010年我開始騎自行車的現在,的人口增長,碳排放也增加剛開始的時候,開始做對環境的影響。因此開始重新開始關注環保,亦因為這樣我覺得我現在覺得環保是有市場的。 我認為非常重要的一點是,商界聚會開始選擇環保是因為消費者的環保意識提高,還有沒有環保的選擇亦成為消費者商店的因素,所以環保實際上是由下而上雞的風氣。例如現在有一群餐廳開始提供素及牛素等能減少排放的碳食品,亦有服飾店提供舊衣回收服務,所以環保行業可說是在進行向好的方向發展。但實際上這些“環保手段”對環境帶來的正面影響,所以需要有更多年輕的設計師做環保創作,到更多市場對環保的需求才能得到滿足。

升級再造

Upcyling 這個詞相信對其他人的原因,但實際上它與環保概念中的「4R」的重用有相似之處。產品,例如凱文所創作的第一件升級再產品就是用廢棄的大型膠瓶改造成會發光的喇叭造。「其實真的只是一些錯配的資源,只要放回去正確的位置,就會重獲價值。」凱文認為設計師的責任就是去想如何利用這些少數的「垃圾」,而升級的目的正正就是為「垃圾」賦予新的價值。

當地創客地圖

除著創客文化盛行,香港亦越來越多創客及創客組織,他們背後也有各自的故事等待我們去挖掘。深入觀察「本地創客地圖」,了解更多創客的背後故事吧!

相關文章

從事設計30年陳嘉興用創作基層生活

人稱「基層設計師」的陳嘉興從事設計行業約30年,基層身體的他曾說過「你一定要出一個基層設計師,你要先成為基層。」他認為這樣才能夠了解基層基層居民的需要。實際上,自己嘉興一位是一位平面設計師,但他會影響到所以決定設計對做一些社會有正面影響的設計,從而到社會上可能需要的人。

由興趣發展成事業禤彥勳醉心研究助人發明

大人也成為創客可能是因為想解決自己的問題,但亦有人創客成為想幫助別人解決問題,次的主角禨彥勳,丹尼斯就是其中一個例子。丹尼斯今就想幫人,中五因為看到新聞線索的時候有人在清除地雷的中失去雙腳,所以他就決定為他們設計及製作機械義肢,自此之後他便醉於發明幫助別人的工具。他主力更擅長及製作能夠幫助柏金遜病人的佩戴裝置,此間公司進行了研究。

回應

本網站使用 Akismet 來減少垃圾郵件。了解如何處理您的評論數據

Ms. Angie Zhou

Education Specialist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Angie Zhou is an Education Specialist at MIT App Inventor. She was the founder and CEO of Dreams Come True in Shenzhen, where she developed online coding courses for kids. She also has previous curriculum development, teaching and staff training experience at First Code Academy in Hong K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