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修與升級再造的結合 流動架生房 : 傳統工藝不是為做而做

作者 : Kelvin Lai
英語翻譯:Trinity Chan
在這個物質資源豐富的年代,人們漸漸習慣將損壞或殘舊的物品直接棄置。而在一些人眼中,這些被視為垃圾的物品卻是幫助他們創作的寶藏,有時候這些物品只要經過簡單修理或改造便可以繼續使用。Stephanie 封曉彤便是其中一位喜歡將舊物「升級再造」的女創客。鍾情於古典單車的她,在一個古典單車會中認識到昌哥,兩人合力創辦了「流動架生房」,除了做古典單車及舊物復修,亦會將被棄置的物品改造, 發掘它成為「垃圾」以外的可能性。

曾到德國留學的Stephanie留意到,外國與香港的文化不同,不論男女都可以成為工匠,而且外國人亦有自造家具或是自己修整房子的習慣。令到原本就喜歡古典單車的她決定在香港自學復修單車。

學習復修古物 傳承技術及精神

其後認識到昌哥這位經驗豐富的機械維修師傅,令她除了專注古典單車復修外,亦接觸到古物復修。她形容昌哥是她的師傅,亦是她的朋友,在觀察和學習的過程中,令她明白復修不能「求奇」做,「如果你覺得做小型物件的復修就可以隨便做,當你做大型的復修時你就『死了』。」這是昌哥常說的一句話,因為需要復修的物件都是獨一無二,若復修失誤,古物就會被破壞,所以即使是小物亦要認真看待。

Stephanie認為要保育及傳承復修這個技術,不是因為它正在消失,而是因為當中精神有值得保存的價值。舊時代的人懂得物盡其用,不但產品製作嚴謹,不浪費資源,更會復修損壞的物品而非輕易買新,但現在我們卻習慣輕易棄置及買新的物品。她覺得就算是不能復修的物品,亦不一定要棄置,可以改造成其他有用的物品或創作。就如她們之前用了汽車車頭的保險槓作為Cargo bike(載運單車)的裝飾。她想透過「流動架生房」帶出,不一定只復修高價的物品,就算是二手的民生用品,甚至是建築廢料亦可以改造成有用的資源。
用汽車車頭保險桿裝飾載貨單車
用汽車車頭保險桿裝飾載運單車

(照片由受訪者提供)

困難反成創新助力 跳出限制設計的框框

話雖如此,但在復修及「升級再造」的路上,他們亦面對不少困難。在香港最常遇到的就是空間不足的問題。就算有人捐贈古物或木材,他們亦無法全部接收,亦無法為舉辦工作坊存放大量材料。但她認為這也是一個機會,讓他們帶領工作坊的參加者一起在社區「尋寶」,隨緣地發掘社區各處的廢棄物。例如他們曾經用拾到的廢棄車牌做了「再生鐘」,這是個有趣而少見的組合,而正因為不知道會蒐集到甚麼,所以製作的作品才能跳出框框,更有創新的元素。
(照片由受訪者提供)

培養思維需配合實作技術 原型不能「為做而做」

對於在香港發展創客教育,Stephanie認為將創客的精神帶給下一代固然重要,但其實創客的實作技術亦需要被重視。外國的創客教育,鼓勵學生製作設計的原型,將構思實踐,他們同時教學生使用木工、金工等實作技術去製作原型。但以她自己的教學經驗來看,香港的STEM教育就像跳了步,很多時候讓學生製作設計原型時,都是用發泡膠等容易剪割但不環保的材料。雖然說STEM教育是為了培養學生的思維方式去解決問題,但解決問題時卻製造另一個問題,製作出的作品就像「為做而做」。要真正解決問題是應該讓學生學習傳統工藝,製作實際可以用的設計。

相關文章

回應

本網站使用 Akismet 來減少垃圾郵件。了解如何處理您的評論數據

Ms. Angie Zhou

Education Specialist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Angie Zhou is an Education Specialist at MIT App Inventor. She was the founder and CEO of Dreams Come True in Shenzhen, where she developed online coding courses for kids. She also has previous curriculum development, teaching and staff training experience at First Code Academy in Hong K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