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修與升級再造的結合 流動架生房 : 傳統工藝不是為做而做
作者 : Kelvin Lai
英語翻譯:Trinity Chan
英語翻譯:Trinity Chan
在這個物質資源豐富的年代,人們漸漸習慣將損壞或殘舊的物品直接棄置。而在一些人眼中,這些被視為垃圾的物品卻是幫助他們創作的寶藏,有時候這些物品只要經過簡單修理或改造便可以繼續使用。Stephanie 封曉彤便是其中一位喜歡將舊物「升級再造」的女創客。鍾情於古典單車的她,在一個古典單車會中認識到昌哥,兩人合力創辦了「流動架生房」,除了做古典單車及舊物復修,亦會將被棄置的物品改造, 發掘它成為「垃圾」以外的可能性。
曾到德國留學的Stephanie留意到,外國與香港的文化不同,不論男女都可以成為工匠,而且外國人亦有自造家具或是自己修整房子的習慣。令到原本就喜歡古典單車的她決定在香港自學復修單車。
曾到德國留學的Stephanie留意到,外國與香港的文化不同,不論男女都可以成為工匠,而且外國人亦有自造家具或是自己修整房子的習慣。令到原本就喜歡古典單車的她決定在香港自學復修單車。
學習復修古物 傳承技術及精神
其後認識到昌哥這位經驗豐富的機械維修師傅,令她除了專注古典單車復修外,亦接觸到古物復修。她形容昌哥是她的師傅,亦是她的朋友,在觀察和學習的過程中,令她明白復修不能「求奇」做,「如果你覺得做小型物件的復修就可以隨便做,當你做大型的復修時你就『死了』。」這是昌哥常說的一句話,因為需要復修的物件都是獨一無二,若復修失誤,古物就會被破壞,所以即使是小物亦要認真看待。
Stephanie認為要保育及傳承復修這個技術,不是因為它正在消失,而是因為當中精神有值得保存的價值。舊時代的人懂得物盡其用,不但產品製作嚴謹,不浪費資源,更會復修損壞的物品而非輕易買新,但現在我們卻習慣輕易棄置及買新的物品。她覺得就算是不能復修的物品,亦不一定要棄置,可以改造成其他有用的物品或創作。就如她們之前用了汽車車頭的保險槓作為Cargo bike(載運單車)的裝飾。她想透過「流動架生房」帶出,不一定只復修高價的物品,就算是二手的民生用品,甚至是建築廢料亦可以改造成有用的資源。
Stephanie認為要保育及傳承復修這個技術,不是因為它正在消失,而是因為當中精神有值得保存的價值。舊時代的人懂得物盡其用,不但產品製作嚴謹,不浪費資源,更會復修損壞的物品而非輕易買新,但現在我們卻習慣輕易棄置及買新的物品。她覺得就算是不能復修的物品,亦不一定要棄置,可以改造成其他有用的物品或創作。就如她們之前用了汽車車頭的保險槓作為Cargo bike(載運單車)的裝飾。她想透過「流動架生房」帶出,不一定只復修高價的物品,就算是二手的民生用品,甚至是建築廢料亦可以改造成有用的資源。
(照片由受訪者提供)
困難反成創新助力 跳出限制設計的框框
話雖如此,但在復修及「升級再造」的路上,他們亦面對不少困難。在香港最常遇到的就是空間不足的問題。就算有人捐贈古物或木材,他們亦無法全部接收,亦無法為舉辦工作坊存放大量材料。但她認為這也是一個機會,讓他們帶領工作坊的參加者一起在社區「尋寶」,隨緣地發掘社區各處的廢棄物。例如他們曾經用拾到的廢棄車牌做了「再生鐘」,這是個有趣而少見的組合,而正因為不知道會蒐集到甚麼,所以製作的作品才能跳出框框,更有創新的元素。
(照片由受訪者提供)
培養思維需配合實作技術 原型不能「為做而做」
對於在香港發展創客教育,Stephanie認為將創客的精神帶給下一代固然重要,但其實創客的實作技術亦需要被重視。外國的創客教育,鼓勵學生製作設計的原型,將構思實踐,他們同時教學生使用木工、金工等實作技術去製作原型。但以她自己的教學經驗來看,香港的STEM教育就像跳了步,很多時候讓學生製作設計原型時,都是用發泡膠等容易剪割但不環保的材料。雖然說STEM教育是為了培養學生的思維方式去解決問題,但解決問題時卻製造另一個問題,製作出的作品就像「為做而做」。要真正解決問題是應該讓學生學習傳統工藝,製作實際可以用的設計。
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