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人都是創變者:社會創新的實踐故事
建立可持續發展的社會需要每個人參與。無論是勇敢克服挑戰的學生、懷著使命投身社企的創業家,還是關心在地需求的社區成員,每一分努力都發揮獨特影響力。這些故事告訴我們,帶來改變並非遙不可及,只要善用各自的專長,我們就能共同建立一個更包容、可持續發展的未來。
MakerBay 最新消息
有關創客教育、影響力創力的綜合指南,以及MakerBay Foundation各項目的最新消息。
建立可持續發展的社會需要每個人參與。無論是勇敢克服挑戰的學生、懷著使命投身社企的創業家,還是關心在地需求的社區成員,每一分努力都發揮獨特影響力。這些故事告訴我們,帶來改變並非遙不可及,只要善用各自的專長,我們就能共同建立一個更包容、可持續發展的未來。
設計思維日益受到不同界別重視,強調以同理心和創新手法解決問題。我們如何與學校攜手,將設計思維融入課程,提升學生多方面的技能?一起來探討設計思維在教育場景的具體例子吧。
這個夏天,我們舉辦了為期5天的「小小創客夏令營」,挑戰參與者為貓咪設計小發明。活動包括參觀貓Cafe,讓參與者觀察並照顧貓咪,親身了解牠們的個性和行為模式。
The Empowerment Plan 的主要項目是製造多功能防寒外套,稱為「The EMPWR Coat」。創辦人Veronika Scott 決心打造一件實用又保暖的外套給無家者使用,同時聘用無家可歸的女性作為製衣工人,提供長達兩年的製衣培訓,教授成衣製造的技能。
Bread and Butter 由Paul Allam、David McGuiness 和Jessica Grynberg 於2013年共同創立。創辦人之前在泰緬邊境孤兒院的經歷啓發了他們建立澳洲第一間社企麵包店,為難民和尋求庇護者提供培訓、教育和就業機會,幫助他們融入社會、實現自我發展和改善生活品質。
看過韓國電影《上流寄生族》的你相信對場景中出現的地下屋印象深刻。環境吵雜、陰暗潮濕,但因租金相對便宜,在韓國跟考試院、屋塔房被視為低收入人士的可負擔居所。三者之中,以「考試院」的環境最為狹窄,租戶以20至30歲的大學生和藍領為主。「考試院」的普及化凸顯韓國年輕人的居住貧困問題。「無殼蝸牛住宅合作社」(Minsnail Housing Co-op)就在此背景下成立──由一群大學生發起,倡議並抵抗「考試院」的低品質居住問題。
留意到現時肥皂提取過程緩慢,「再皂福」聯絡MakerBay,希望提升工作效率。經過仔細觀察和大量試驗,我們的團隊製作一個新裝置——將一枝按摩槍配合3D打印的零件連接梘液瓶,即可自動倒出瓶內的梘液。
我們與不同學校及機構合作,舉辦無代碼編程課程,並讓參加者建立作品集,提升職場競爭力。這次與香港管理專業協會李國寶中學合辦的課程,同學除學習實用的數碼技能,亦成功在校園應用。
Ms. Angie Zhou
Education Specialist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Angie Zhou is an Education Specialist at MIT App Inventor. She was the founder and CEO of Dreams Come True in Shenzhen, where she developed online coding courses for kids. She also has previous curriculum development, teaching and staff training experience at First Code Academy in Hong K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