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馬會社區創新智能共學計劃——成果分享日」中小學生結合人工智能的創新應用

隨著教育局陸續推出初中人工智能課程單元及高小增潤編程教育課程單元,人工智能(AI)將成為學生未來所需的重要知識之一。但教育工作者應如何編排人工智能課程及活動,讓學生運用同理心與創意,將知識變成有價值的優勢?賽馬會社區創新智能共學計劃由MakerBay Foundation主辦、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捐助,匯集不同背景的青少年、家長、學校、社區組織和不同行業的專才參與,讓每個人都有機會接觸及了解人工智能,並以活動方式學習、交流及運用所學解決社區問題。計劃由2022年4月開始至今,已舉辦逾100場人工智能工作坊,培訓超過1,000位參加者認識及應用人工智能,為基層家庭的學生供免費學習機會,支援他們就社區需要,設計人工智能解決方案。

計劃的「成果分享日」已於2月25日完滿舉行,賽馬會社區創新智能共學計劃負責人及MakerBay Foundation 執行總監陳思朗先生在開幕致辭時指出:「疫情確實加快了科技應用的步伐,大部分學生都擁有一部平板電腦,但這不代表他們的數碼技能提升了。反而,我們可能因此忽略了電腦操作的重要性。人工智能是未來的大趨勢,我們希望透過有系統的培訓,帶領學生由網絡使用者變成善用網上資源的創作者,提升學習興趣,讓他們掌握理論並實踐,從而建立成功感及自信。今天我們很高興看到他們利用AI製作的解決方案,科技必須透過實踐,才能發揮價值。」


每季舉行的人工智能應用挑戰日正提供機會,讓參加者針對不同場景,為長者及視障人士等有需要的社群,以及就綠色校園的環境議題,應用所學,設計人工智能方案。成果分享日活動展出一系列人工智能創意點子,當中包括配合人工智能動作偵測的手機應用程式,讓長者可以在家中輕鬆做運動;機械導盲犬,在商場購物時向機械導盲犬說出想去的店鋪,它可配合語音導航,帶領用家前往目的地;配合影像識別的回收機械人,自動辨認及收集校園快餐店、休息區的可回收物枓,減少資訊浪費。
香港道教聯合會青松中學隊伍則設計了一款支援AI遊戲的城市定向手機應用程式,透過運動推動大眾的健康及福祉。他們在分享環節中提到:「這個手機應用程式配合城市定向活動使用,當中設有進度及得分概覽。參加者亦可透過應用程式的影像偵探功能,完成指定遊戲。我們學會細心地處理每一項指令,耐心地檢查和測試;也明白了團隊合作和聆聽意見的重要性。」小學組方面,計劃參加者設計了一款名為「沒有人才關」的裝罝,利用人工智能偵測進入空間(如洗手間)的使用者,如偵測到沒有人便會自動關燈,否則打開。另外亦可因應室外光線強弱而調節電燈的光度。


活動亦邀請了賽馬會社區創新智能共學計劃導師及索特機械人有限公司(R2C2)創辦人王𤨢燊先生、計劃合作學校之一的荃灣聖芳濟中學吳凱欣老師,以及谷歌(香港)有限公司谷歌雲端平台策略顧問翁偉基先生擔任演講嘉賓,於專題研討會分享將想法付諸實行時面對的挑戰及建議,期望未來出現更多學生設計的人工智能方案。
賽馬會社區創新智能共學計劃未來的社區工作坊除了現有的人工智能基礎、遊戲設計及手機應用程式製作外,亦將添加網頁和Python程式開發,更好地配合不同程度學生的需要。課程理論和實踐並重,亦包括探討人工智能的倫理及道德議題。計劃將同時支援教師、社工、家長,協助學生發展興趣,並繼續與學校及社福機構合作,讓更多基層學生接觸人工智能,培育新一代數碼人才。
計劃將定期舉辦以中、小學生為對象的人工智能工作坊,詳情可瀏覽: https://makerbay.academy/jockey-club-ai-community-innovation-programme/
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