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加MakerBay的「一點」創客的工作坊,大家可以計劃一下未來瞬間接觸到的實戰技術,今次這篇文章就為大家介紹了其中一個創客們常用的技術——鐳射切割及雕刻。
顧名思,鐳射切割就是用一點光學系統聚集一點鐳射光到,然後通過高強度的材料上雕刻激光切割。因為直接是聚焦在,所以在我們刻畫的工作坊中就可以了。有教大家運用這個技術去不同的作品,讓我們一起製作一個鐳射切割工作坊的實況吧!
屬於Level 1的木書套鐳射切割工作坊除了教大家如何使用鐳射切割機外,還請各位教友如何畫畫圖程序——Inkscape去植入鐳射切割的圖樣。鐳射切割技術製作木書套,有以下幾個:
初步,量度即將到來的有孔活頁行簿的邊長、孔的距離等數值。
第二步,在Inkscape上畫大小相同的簿形。
第三步,在畫好的樣子上相對應數量的孔,並按著自己的動作排好。
第四步,設計自己喜歡的圖案資源,可以使用網上的圖片或自己繪畫。
第五步,如果有文字亦須要轉為點陣圖。因為鐳射光陣是逐點雕刻和切割,所以必須有讓系統追踪的點。
第六步,保存圖檔後將其載入至控制鐳射切割機的程序,而MakerBay的鐳射切割機則是使用TriumphLaser的。
第七步激光鐳射光的輸出功率越強以及鐳射頭移動速度越快,慢雕刻會越深,甚至都達到了。切割效果。所以若要較淺的雕刻,鐳射光強度要調低,鐳射光頭移動速度。實際可以使用的鐳射光強度範圍要視乎每部機的性能。
第八步,完成所有設定後,在鐳射切割機上放上需要的木板並用磁石固定,再測試鐳射切割機的切割範圍後便可以開始切割。
在切割時一定要守時機器,不要離開激光切割機,願意在沒人看管的情況下起火。的成品吧!
參加者的話:
通過社交平台發布我們有Aaron,表示自己曾經參加過我們舉辦的工作坊。在進行第一次創客體驗後,他認為通過工作坊學習新技能也不錯,他了解了解化妝這些實作技術的人頗為厲害,如果自己有時間亦想再次參加多學幾個不同的技術。
參加過金工和3D打印工作坊的阿瑟表示,因為原先自己對做手工藝有興趣才參加我們的工作坊。他也想多接觸不同的實作技術去增值自己。感興趣,希望MakerBay 以後可以舉辦相關的工作坊。
這篇評論文章後如果你也想學用鐳射切割技術就快點報名參加「一點未來」創客計劃工作坊啦!
註冊網址 : https://makerbay.net/events/list/
如果你想了解更多鐳射切割機的使用時間,也可以通過我們的網上學習資源自學成才!
網上學習資源: https://makerbay.net/courses/
MakerBay 於去年(2020 年)推出了九個月的「一點未來」計劃,計劃主要是通過高溫的工作坊去幫助客戶發展創新和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工作坊,Level1和Level2主要是與技術相關的,例如木工、金工、縫紉、電腦切割(CNC)、鐳射切割和3D打印等,參加者可以在工作坊創作屬於自己的作品。而Level3的工作坊是作者重於設計思維的訓練及利用。 坊外,亦鼓勵者通過設計思維去解決實際問題參與場景。
在本次活動的大型創客計劃中,Makerbay 通過小型工作坊引導者製作了很多不同的手工藝品。而今次這篇文章將為大家介紹皮卡套和電腦袋製作工作坊,讓大家感受一下一下工作坊的盛況。
MakerBay亦致力將創客教育空間及社區,希望大眾亦有機會去接觸不同的實作技術,所以舉辦了大型地下水工作坊,而本篇文章將為大家介紹「一點未來」創客計劃中2樓的儲物架木工工作坊,希望可以重燃大家的木工魂!
設計思維工作坊的第三級 設計思維工作坊升級繼之前與大家圍繞環保及「再進行討論、分享實作後,自四月開始為大家帶來新的這個結局」——「社區探索」。主題中,我們會與大家一起通過觀察門社區中的遊樂設施並改造思維去進化設施。讓我們一起看看第一次社區探索的進展吧!
自今年三月尾開始,我們便正式發表了Level3的坊。除了進行設計思維的工作訓練與分享外,首映的工作坊我們邀請了專注於「升級再造」(Upcyling)的設計師張瑋晉凱文嘉賓,是與參加者一起利用廢棄的遺物來進行創作的。我們一起來看看最近一次工作坊的實況吧!
www.bloomwrks.com/crossroads “我們在一個偉大的城市發現了多麼奇怪的現象,我們需要做的就是睜著眼睛四處走走。生活中充滿了無辜……
Ms. Angie Zhou
Education Specialist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Angie Zhou is an Education Specialist at MIT App Inventor. She was the founder and CEO of Dreams Come True in Shenzhen, where she developed online coding courses for kids. She also has previous curriculum development, teaching and staff training experience at First Code Academy in Hong Kong.
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