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興趣發展成事業 禤彥勳醉心研究助人發明

大部份人成為Maker可能是因為想解決自己的問題,但亦有人成為Maker是想幫助別人解決問題,今次我們的主角禤彥勳,Denis 就是其中一個例子。Denis從小就想幫人,他中五的時候因為看到新聞報導提及柬埔寨人在清除地雷的工作中失去雙腳,所以他就決定為他們設計及製作機械義肢,自此之後他便開始醉心於發明幫助別人的工具。近年他主力研發及製作能夠幫助柏金遜病人的穿戴裝置,更為此開了一間公司進行研究。
Q1.當初你研究防手震用的機械手套的原因是什麼?過程中有沒有遇到困難?
我起初做這些穿戴裝置是因為我的外公和外婆都有行動不便的情況,所以希望利用科技做發明來幫助身邊的人,讓他們可以再次正常走路及過正常生活。之後我亦繼續發展這些發明,研究出一套能夠幫助柏金遜病人的穿戴裝置,並成立初創公司繼續進行研究。
回想當初研究防手震用的機械手套時,我和團隊成功研發出功能達到理想水平的初型,於是我便去請一些患有柏金遜病的人去實際使用機械手套。可惜出來的結果未如理想,有用家覺得手套太重和太累贅,不方便日常使用。於是我們又重新更改設計,但卻又面對生產上的問題,由於那個設計無法製造用於大量複製的模具,又要再為此更改設計。所以就算功能上可行,沒人用也是浪費。而我們除了考慮功能和生產的問題,還要考慮到生產及開發的成本,如果最後產品的價格太高,用家支付不起也是徒勞無功。
Q2.你認為成為maker的要素是什麼? 你覺得自己現在成功嗎?
雖然在研發機械手套的過程好像處處碰壁,但我仍然不想放棄。因為解決問題的方法有很多,現在找不到解決方法未必代表要放棄,只要有堅持,未來總會找到解決方法。而很幸運地我的堅持到最後亦沒有白費,因為現在穿戴裝置終於進入準備生產的階段。但綜觀來說我覺得自己現在還未算是成功,因為目前又要面對疫情導致的停工問題,而我覺得要到成功生產的那天才算是成功。所以現在只能算是在成功的路上,我仍要繼續堅持、繼續努力。而我覺得這亦是作為創客或者創業家要有的精神,想要達成自己的目標,必需要有堅持,而更重要的是要實踐自己所想,縱使過程可能處處碰壁,但這也是令我們成長的經驗。
Q3.你會怎樣定義自己的職業?
一開始我覺得自己是一個Maker,但之後覺得不能只做Maker。做Maker只能算是自己的興趣,當真正設計和研發出一個產品之後,要考慮的事就會更多。通過與別人的交流和合作,令我開始去想怎樣才能將自己的創作發展成產品,不但要思考如何令它有賣點,亦要決定目標受眾是誰。這些市場調查工作雖然已經超出maker的範疇,但如果我想真正用自己的發明幫助別人,就必須去做一些轉變和學習,從而成功吸引到有需要的消費者購買並使用。所以我認為現在的自己不只是一個maker,亦是創業家。而我亦希望透過我的故事令大家反思自己的興趣是否也能變為職業,還是這些興趣只能停留在自娛的性質。若果想將其變為職業又該如何做得到?這些問題相信不單只是maker要去思考,而其他人亦值得去深思。
Q4. 2019 年疫情底下你創立「本土好罩」,是什麼原因令你毅然決定在香港開設口罩廠?
2019年年末世界各地漸漸開始爆發疫情,雖然我一向專注研究機械手套,但我毅然決定在香港開設口罩廠的原因其實很純粹。我一開始只是想捐口罩,但發現幫到的人很有限,所以才決定開口罩廠。其實身邊的人亦覺得很愕然,甚至有人認為在香港進行口罩生產不設實際,不但廠房租金高,香港工資水平亦遠比鄰近地方高,認為我的生產做不長。但至今我仍繼續發展口罩生產,因為我不希望看到上了年紀的人為了買口罩而長時間排隊。而不論是研發機械手套還是開設口罩廠,我最終的目標就是以自己的力能去幫助有需要的人。
Respons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