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天創客週 社工共創培訓計劃

要成為社區的創變者,很多時候要從關心社區開始,然後再付諸行動,親力親為去為社區帶來改變。一群參加了創客計劃的社工在MakerBay為他們準備的4天創客培訓週中,運用他們所學,一起去關心和了解社區,並設計出能夠提升公共休憩空間吸引力的設施。
在他們參加創客培訓之前,有不少社工從來未接觸過創客教育,很多實作會用到的技術對他們來說都非常陌生。但透過「共同創造」 (Co-create) 培訓計劃,他們不單只學習了創客的實作技術,更應用創客精神及設計思維來做創作,在改善社區的同時,亦為日後教導年青人作準備。
參與的社工來自6間綜合青少年服務中心,今次以上環社區作為試點,社工們運用所學的設計思維五部曲去製作出能夠提升公共休憩空間吸引力的設施。五步曲包括:
第一步,運用同理心去關心和了解社區。各個中心的社工在PMQ元創方附近進行探索與街訪,從而了解公眾對公共休憩空間的看法。
第二步,發現及釐清問題。在社工們進行探索和訪問的過程中,他們開始了解到公眾較少使用這些空間的原因以及他們認為欠缺的設施。
第三步,構思改善或解決問題的方法。在探索社區後,各個中心的社工便開始就他們的發現去設計出相應的作品。最終他們構思了五個設計去解決他們各自發現的問題。
第四步,實際製作設計的設施原型。經過社工們絞盡腦汁設計了五個設施後,接著便要實際動手把它製作出來。在這一步亦能夠同時看看社工們是否真的能掌握所學到的實作技術。
第五步,測試製成品。在這一步不單只能夠看到他們的設計是否真的可行,更加能從過程中看到成品的可取之處和需要改善的地方。
接下來讓我們一起看看社工們構思及製作出的成品吧!
小童群益會 — 粉嶺與秀茂坪
Previous
Next
來自粉嶺與秀茂坪小童群益會的社工小組留意到在元創方附近的公園有不少可以讓公眾休息的長椅,但大部份長椅也沒有人使用,所以他們決定設計一個吸引人使用長椅的設施——穴位按摩座墊。這個座墊運用了木材、PVC膠管及布料等製作,製成後他們邀請了附近的街坊來實際試坐,並給予改善建議。
小童群益會 — 深井
而深井小童群益會的社工小組在訪問了10個途人後,決定製作一個設施,用作吸引年輕人使用元創方內的公共空間。他們運用了PVC膠管、索帶及麻繩等材料製作了一個名為「My space」的作品。而這個作品想達到的目的是為年輕人提供一個獨立的空間,從而吸引他們善用公共空間。
女青—屯門綜合社會服務處(ITTM)
至於女青屯門綜合社會服務處的社工就想設計一個全新遊樂裝置來吸引人去遊樂場。過程中他們亦有進行街訪去收集公眾的意見,而他們希望製成品是一般遊樂場沒有的設施,最後他們就設計出一個類似搖搖板及海盜船結合的設施,主要運用了在培訓中所學的木工技術去製作,製成品可以同時供兩個人一起使用。
女青—蝴蝶灣綜合社會服務處
Previous
Next
同屬女青的蝴蝶灣綜合社會服務處的社工,則從遊樂場的環境入手,因為他們在街訪時,有街坊提到遊樂場經常有很多蚊蟲,所以大家也不願意長時間留在遊樂場。就收集到的資料,他們決定製作一個能夠減少蚊蟲滋生的裝置——「無『蚊』堤裝置」。他們的構思是用黑色膠樽來裝鹽水,希望吸引蚊在鹽水產卵,而鹽水可以令蚊卵不能孕育。他們亦運用木工技術製作了一個有孔的箱,讓膠樽可以放在一個安全位置,同時亦美化設計的外觀。
禮賢會—彩雲
Previous
Next
禮賢會彩雲綜合青少年服務中心的社工小組則將他們焦點放在PMQ的MakeBay創客空間內,他們希望可以製作一個讓創客們擺放自己的作品的設施名為「Dream Cart」。透過這個設施,創客們可以向大家展示自己自豪的作品,亦可以提供一個讓大家互相交流的平台。他們運用木工技術及PVC膠喉來製作出外型,然後加上燈飾來裝飾。製作完成後他們希望之後可以在自己的中心亦放一個同樣的設施,鼓勵年青人創作。
經過四日的創客培訓後,社工們不但對於實作的技巧有更多的認識,同時亦懂得運用設計思維及同理心去解決社區問題。而他們亦非常期待接下來可以將自己所以教導給年輕人,最終與年輕人一起為改善社區出一分力。
(本篇文章內的照片及影片均由參與的青少年綜合服務中心提供)
賽馬會青創社區系列
由2017年開始為期三年的賽馬會青創社區系列,致力幫助16間綜合青少年服務中心的社工和年青人尋找共創的新方法。而其中有6間中心*參加了創客教育的範疇。各個中心的社工及年輕人在計劃中學習創客的實作技術和思維,再結合他們對社區狀況及需求的了解去為改善社區進行創作,同時亦希望加強中心與社區的連繫,從而為更多人帶來正面影響。
*6間中心包括 :
Responses